菊石、鸚鵡螺長得好像啊…. 究竟兩者要如何分辨呢? 石青要教大家從2個特徵來快速判斷!🔺《方法ㄧ:看看體管》 菊石與鸚鵡螺其中一個大不相同的地方就是「體管」,但體管究竟是⋯?這是一條連接每個氣室的管子彷彿水管一般,將海水注入或排出氣室藉此調整菊石和鸚鵡螺的上升或下沉那如何以體管分辨菊石與鸚鵡螺呢❓ 答案是➡️位置!菊石與鸚鵡螺氣管的分佈位置很不一樣菊石的體管位於殼的外側(腹側)而鸚鵡螺則位於殼的中央這樣你學會了嗎?🔺《方法二 / 看看縫合線》 只看體管位置還不放心嗎? 那再試著觀察➡️縫合線吧!縫合線被公認是菊石和鸚鵡螺最美麗的地方它是隔壁邊緣與內面相接的一條條線功能是替外殼增強支撐度避免被水壓擠破💪鸚鵡螺的縫合線造型簡單看起來是一條條平順無扭曲的弧線無論鸚鵡螺發展到哪一個時期縫合線都沒有太大變化相反地菊石的縫合線相當不規則呈現扭曲的狀態隨著演化發展,其複雜程度也跟著提升💬總結來說
2023-09-15

這一集我們要來介紹菊石👈 讓大家對菊石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這篇會一口氣把5大重點分享給大家 大家要抓緊腳步跟上囉!Let’s Go!!🏁🟡【菊石的英文名字是什麼?】 相信大家都有經驗上網搜尋🔎英文關鍵字找到的資料會比中文關鍵字豐富許多愛好自學的我們一定不能不會菊石的英文⭐️Ammonite!這個字是由古埃及太陽神「阿蒙」的名字「Amon」變化而來因為祂長著公羊頭🐐捲曲的羊角看起來像菊石所以菊石的英文名稱就變為「Ammonite」不過啊~牠的英文名稱究竟怎麼來?其實到現在都還眾說紛紜阿蒙神的版本是西方目前最有名的說法➕小補充:菊石的中文名稱來源同樣眾說紛紜比較廣為人知的版本與其造型有關文獻顯示中國人與日本人都認為菊石的外觀看起來像菊花縫合線像菊花的葉子所以才稱牠為菊石🟡【菊石的生理構造】 菊石外殼是螺旋狀的內部有許多「隔壁」將殼內部的空間隔成一格一格的小房間這些小房間稱為「氣室
2023-09-15

之前的文章已幫各位建立菊石的基礎這篇我們要來點進階版的內容囉! 先請大家花5秒鐘回想一下⏱ ➡️ 隔壁與縫合線的關係是 …? 5 4 3 2 1,時間到❗️🔶【複習時間】 菊石內部被許多「隔壁」分隔成一間間的氣室而隔壁邊緣與殼內面相接的一條條線就是「縫合線」!縫合線是菊石最美麗的地方功能是替外殼增強支撐度避免被水壓擠破💪你答對了嗎?⭕️🔵【縫合線有助於分類】 其實縫合線對於菊石的重要性不是只有這樣而已根據菊石化石的縫合線與外殼花樣有助於生物學家辨別目、科、屬、種分類目前已將菊石亞綱分為「3個目」再從這3個目細分為「9個亞目」🔵【菊石的分類】1. 棱菊石目(泥盆紀-二疊紀)稜菊石亞目、似古菊亞目、海神菊石亞目2. 齒菊石目(晚二疊紀-三疊紀)齒菊石亞目、前碟菊石亞目3. 菊石目(侏羅紀-白堊紀)菊石亞目、葉菊石亞目、勾菊石亞目、弛菊石亞目🔵【菊石的三種縫合線】 先前我們提過菊石的縫
2023-09-15

化石收藏的入門大概非菊石莫屬了吧!想必各位藏家們手上都少不了幾顆 這篇就要來教大家菊石的陳列方法 讓寶貝收藏價值感瞬間提升💖💖💖🟡【欣賞菊石的美】 在講適合菊石的陳列方式之前我們應該先來瞭解如何欣賞菊石❓如此一來才能在陳列時,選擇最適合的方式將菊石的美呈現出來普遍來講菊石的欣賞有5個重點⭐️1. 縫合線不同品種的菊石縫合線都不一樣棱菊石型、齒菊石型、菊石型的縫合線依照演化時間,複雜程度逐漸遞增縫合線的扭曲程度與花樣是顯而易見的特徵2. 體管有些菊石因為表面風化或遭侵蝕導致表面殼無法保留因而露出體管來3. 口面口面也是判斷菊石種類的一種方法有時候住室的口面會產生結晶所以可以從菊石外觀直接欣賞到不過不只有口面會產生結晶氣室也會氣室的結晶則必須將菊石剖開後才能從內部剖面觀察到4. 原始殼表面形成斑彩🌈菊石的原始殼體因受到地質作用的影響不同的組成成分所呈現出來的顏色也會有所不同5. 結晶
2023-09-15

No~ No~ 別再羨慕國外有化石其實臺灣也有本土的正港化石哦‼️這篇要來說一說澎湖海溝化石的故事別再以為澎湖只有沙灘、仙人掌和老船長了🟡【生物廊道的誕生🐣】距今大約4萬到1萬年前也就是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中晚期整個地球正在歷經週期性的冰河時期❄️海平面大幅下降達100公尺以上正因為海平面的改變造成了渤海、黃海、東海與台灣海峽的海底露出形成一大片的溫帶大草原我們稱之為 ➡️「生物廊道」或「陸橋」為臺灣與中國內陸動物的遷徙或是拓展領域提供了絕佳的機會!當時天候寒冷許多中國北方的動物會南下避寒也會東移覓食因此大舉遷徙到了這片草原上🟡【澎湖海溝】在臺灣本島與澎湖群島之間有一條海底峽谷水深並不是很深平均深度在70到80公尺左右而最深處也僅有200公尺整條海溝呈現北狹南寬的樣貌被命名為 ➡️「澎湖海溝」或「澎湖水道」儘管與動輒數千公尺深的世界級海溝相比澎湖海溝算是很淺的!卻因為生物廊道的誕生留下
2023-09-15

澎湖群島與臺灣本島之間有條海溝沉藏著大量新生代更新世的動物化石隨著澎湖動物群的發現👁人們終於能揭開古生物的神秘面紗!💬 這回我們要來講澎湖海溝究竟打撈到哪些動物?🤔🟡【澎湖動物群簡介】古動物群的命名會以最接近的地名來決定所以在澎湖海溝打撈的大量動物化石就被稱為「澎湖動物群」在經過專業的鑑定與分類後發現澎湖動物群包含了「1️⃣ 哺乳動物」與「2️⃣ 爬行動物」經由對這些動物化石的研究我們得以瞭解臺灣與中國大陸動物的關聯、生物演化、地層年代、古生物的生活環境、人類遷移等有著極重要的研究意義🟡【澎湖動物群分類】1️⃣ 哺乳動物🐘 長鼻目:納瑪象、淮河古菱齒象、真猛獁象、亞洲象、象屬🐎 奇蹄目:雙角犀屬、普氏野馬、大連馬🦌 偶蹄目:德氏水牛、楊氏水牛、原牛、野牛屬、鬣羚、古蝦夷鹿、梅花鹿東北亞種、臺灣水鹿、鬣鹿、日本古鹿、麋鹿、梅氏麋鹿、台灣山羌、野豬、李氏野豬、海豚、短肢領航鯨、
2023-09-15

在博物館或電影常能見到「牠」那龐大的身軀、震懾人的雙顎😱還有巨大到不可思議的牙齒牠究竟是誰呢❓❓👤➡️ 巨齒鯊 🦈今天就帶大家認識牠!🔵【巨齒鯊小知識】巨齒鯊(Otodus Megalodon) 🦈 出現於新生代第三紀的中新世早期至上新世末期大約距今2300萬至260萬年前生活在溫暖的淺水海域🏖而現今大部分的專家學者都認為巨齒鯊已經滅絕了!😢由於巨齒鯊屬於軟骨魚類大部分的身體骨骼都是軟骨目前為止只有發現到牠的牙齒化石、幾塊脊椎骨化石與糞便化石骨骼化石紀錄較為卻乏所以古生物學家只能根據僅存的線索推測出巨齒鯊的最長身長可能超過20公尺是現今大白鯊的4倍體重最重為103噸嘴張大的直徑可達2.8公尺是不折不扣的頂級掠食者💪🔵【巨齒鯊牙】與現今許多鯊魚一樣巨齒鯊口腔同樣生長著一排排的齒列能夠不斷地替換新牙牠們擁有超過250顆牙齒形狀呈巨大的三角形若牠們張開兇殘的大嘴別說吞下一個人甚
2023-09-15

當新物種化石被發現時時常是支離破碎、殘破不堪一顆牙齒、一部分肢體骨骼、幾塊顱骨只憑著這麽一丁點線索 🔍究竟要如何得知古生物的樣貌呢?這篇要介紹5個常見的復原方法我們一起看下去!🧐如果發現的新化石保存不完全古生物學家可要傷腦筋了!🥺因為每當這種情形發生時他們就必須➕擴大研究範圍像是研究同屬的物種、型態相似的物種、親緣關係接近的物種竭盡所能地拼湊出各種生物訊息📚【器官相伴原理】這是由古生物學之父喬治·居維葉提出他曾說過:「如果動物的牙齒是適於食肉的就算沒有進一步的檢查我們也可以肯定整個消化系統都適合於這種食物並且它的整個骨骼和運動器官甚至其感覺器官都適應其熟練追捕獵物的方式生長因為這些關係是動物存在的必要條件如果不是這樣它將無法存活」簡單來說生物體是統一的結構所以每一處身體組成都相互依賴如果某一部分發生了變化其他部分也應該發生相應的改變否則物種無法存活與繁衍⭐️器官相伴原理對於古生物學
2023-09-15

地球上曾經出現過許多生物🦖不少生物跟人類生活在不同時代那我們怎麼知道牠們的存在呢?原來是透過 👉 化石!像是生物的遺體、生活過的痕跡只要滿足這4個特殊條件就有機會形成化石1️⃣【具備硬質結構】生物本身必須含有硬質結構像是骨骼☠️、牙齒🦷、外殼🐌等隨著歲月流逝生物的有機質會被逐漸分解而這些硬質結構就會留下並且慢慢石化保留住生物原本的形態然而,在非常特殊的環境條件下相當脆弱的軟組織或軟體動物🪱還是有機會被保存下來的!2️⃣【死後沒有腐壞】生物在死亡後若生物體被毀壞那麼就很難形成化石了!生物體被毀壞的方式有很多種包含風化、腐爛、粉碎等但若生物死亡後被埋藏於沈積物裡則構成了形成化石的有利環境👍像是土壤、碎石、砂礫、淤泥還有一些環境特別適合孕育化石像是沼澤、瀝青湖、湖底、海底、洞穴、草原、沙漠等3️⃣【快速掩埋】生物遺體若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就很有可能會風化、被食腐動物吃掉🦅、被微生物分
2023-09-15

許多人第一顆收藏的化石不是恐龍,而是「三葉蟲」‼️因為牠的碳酸鈣質甲殼較容易形成化石以及牠在古生代的繁殖數量龐大是新手藏家能輕易入手的化石之一💸能成為古生代的主導物種三葉蟲必然有牠不簡單的地方接下來石青會用3️⃣篇來好好介紹牠讓我們一起看下去!👀🐣【三葉蟲的生存年代】三葉蟲是古生代最繁盛也最具代表性的節肢動物從化石紀錄得知牠們最早出現於5.6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隨後快速演化出繁多的種類並於寒武紀末期至奧陶紀初期達到多樣性巔峰不過,三葉蟲在寒武紀末期經歷了3️⃣次滅絕又在進入奧陶紀後因為天敵增加💥其種類與數量逐漸減少直到二疊紀時僅剩少數種屬最終在古生代結束時完全滅絕☠️在地球上生存了3億多年的歲月生命力極為強盛👏🧬【三葉蟲的生活方式】三葉蟲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中」觀察化石上的痕跡與參考現生生物-鱟推測三葉蟲應該是「底棲生物」棲息於泥質的海底或珊瑚礁間扮演掠食者或腐食者的角色食物來源
2023-09-15